社会各界深情送别潘懋元先生
12月10日,著名教育家、厦大文科资深教授潘懋元先生告别仪式在厦门举行。
“百年鹤寿懋功厦大杏坛,古训不虚仁者寿;一代宗师元亮中华学界,今言诚是后人师。”仪式现场,哀乐低回,两侧挽联,寄托哀思。厦大师生代表和社会各界人士到场送别先生。从白发苍苍老人到年轻学生,几代人鱼贯而前,庄严肃穆,向先生鞠躬、献花。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这位中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开拓者与奠基人,把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走完了103年的人生。
“
高等教育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潘懋元的名字,和中国高等教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1920年8月,潘懋元出生于广东汕头。1941年秋,他考入厦门大学。1951年,他由厦大保送至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研究系,进修研究生课程。再次回到厦门大学后,刚过而立之年的潘懋元就已敏锐地察觉到大学必须要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不能把大学生当成小学生、中学生一样来教育”。因此,他倡议建立高等教育学新学科并为之付诸实践开展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工作。
自此,他的一生就和中国高等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7年,潘懋元在厦门大学《学术论坛》上发表《高等专业教育问题在教育学上的重要地位》,论述了高等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之处,并建议建立“高等学校教育学”或“高等专业教育学”。
1978年,大地回春。潘懋元紧紧抓住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机遇,在《光明日报》《厦门大学学报》分别刊发了两篇文章——《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必须开展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建立高等教育学科刍议》,振聋发聩,激荡起了层层浪花。同年5月,我国第一个以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的专门机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室正式成立。六年后,高等教育学正式被列为二级学科,标志着一门新学科就此诞生。
从而立到花甲,这位“领跑者”带着建设高等教育学的使命感,奔波于各高校之间,做了近百场专题报告,付出了诸多努力,把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学作为毕生的事业来开拓,也终于迎来了“人生第二个青春”。
“板凳敢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潘懋元秉持这样的人生信条,将教育强国梦作为毕生不渝的追求,开创了中国高等教育界的众多第一:创建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他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是中国第一部公开出版的高等教育学专著;他也是我国第一位高等教育学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
他曾说,“我选择高等教育研究作为终身事业,就是因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需要我们更多的人研究并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真问题。”
择一业,终一生。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潘懋元用一辈子的时间,躬耕在高等教育广袤的田野上,成就一树繁花似锦。
“
“如果有来生,还是愿意做一名教师”
潘懋元数十年如一日躬耕教学科研第一线,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也见证了中国近百年教育的发展。从小学教师、小学校长、中学教师、中学教务主任到大学教授、大学副校长,潘懋元自15岁初登讲台,从教87载,倾其一生奉献给学生。
“值得欣慰的是,我当过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老师。学生既是我的教育对象,也是我的精神支柱与生活源泉。”他的心中,涌动的不只是思想和智慧,更是对待教育的赤诚。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潘懋元创设了一种课外学习制度——周末学术沙龙。每周六的晚上,他准时在家里客厅接待他的学生。在这里,没有正襟危坐和刻板拘谨,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既谈学问、也谈人生,相互学习、共同受益。
虽身为高等教育领域的“泰斗”,但潘懋元从不摆架子。在学术沙龙上,有学生说,“先生弄错了”。大家也从不担心没有顾及潘懋元的面子,因为先生总会静下来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他主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在学术问题上展开研讨。
小小的沙龙绵延不断,传递出一个伟大理念:“为师的至高境界,是发现‘人的价值’,发现学生的价值,尊重学生的选择,方能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潘懋元有着一整套系统的“学习—研究—教学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法。他尊重实践,善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师生之间互相讨论,相互问难质疑。这一教学模式被推广至校外,并于2001年获得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第一个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4年,94岁的潘懋元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前往北京领奖前,他仍然惦记着给学生上课:“我马上要上课了,我得马上备课。”上了几十年的课,他仍然认真仔细把新知识、新问题加进去,全力以赴对待每一次备课。
2020年,在潘懋元即将100岁的前一个多月,他应教育部邀请,尝试“云教学”,通过网络与三万多名海内外学者、教师齐聚云端,互动交流,题目是《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内涵与样板》。在他从教85周年之际,他全程站立,作了题为《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今天、明天、后天》的学术报告,提出高等教育要提前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
他常说,“我一生最欣慰的是,我的名字排在教师的行列里。”“如果没有学生,我会很寂寞。”“‘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为师者最大的乐事和至高的回报。”“教师是最能给人带来幸福感的职业。”“为人师最重要的职业素养就是三个字:爱学生。”
潘懋元的头衔有很多,但学生们以一声“先生”敬唤之。也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做老师的学生,很幸福。”
双向奔赴的背后,是这位师者的以德而耕、赤诚无悔。
潘懋元曾说,“1935年至今,对我来说,不是一条虚线,而是一条教师生活绵延不绝的实线。”诚然,他用一生诠释了何为“师界楷模”。
“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潘懋元不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还是做人的航标和榜样,以包容之心育人,以大爱之心化人。
他乐观处事。他怀有豁达的胸怀,即使在人生困顿之际,也没有怨怼、消沉,仍以宽容、超脱的心态砥砺前行。
他勤于思考。他的睿智随着年龄愈发醇厚,即使年过百岁参加会议发言,也总是思路清晰,言简意赅。抛出独特见解,适时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他爱生如子。每年春节,他会组织没有回家过年的学生一起吃年夜饭,还会给学生包压岁钱。遇到家庭困难的学生,他总是向其伸出援助之手。一些家在外地的学生,逢寒暑假回家时,他会亲自打电话询问路上是否顺利。
每逢新生季,潘懋元总要见见教育研究院的新生,跟他们话话家常。他还自备一个小节目,那就是用师生的名字制作谜语让大家来猜,猜中了他还发奖。
他对待学生像子女,对待子女像学生,言教有的放矢,身教重于言教。
他布衣素食,生活简单,可是对于教育事业,他却一掷千金。多年来,潘懋元拿出个人积蓄先后设立“懋元奖”“潘懋元高等教育基金”“困难学生补助金”,竭诚奖掖和资助后学,扶持莘莘学子成人成才。
他常说:“导师对学生在专业知识上的具体帮助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方向上的指引、方法上的点拨及人格上的影响。”
大爱无声,师德千秋。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